公元1122年6月24日,正值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北辽建福元年,北辽王朝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天,缠绵病榻多时的北辽宣宗天锡帝耶律淳在燕京皇宫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之死,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动荡的北辽政坛激起千层浪。当时,权臣耶律大石与萧干早已在皇帝病重期间掌控了朝政大权,他们迅速推翻了耶律淳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汉人宰相李处温的遗诏,转而拥立耶律淳的遗孀萧普贤女临朝称制。为彰显新朝气象,他们立即宣布改元\"德兴\",同时展开了一场针对李处温党羽的血腥清洗,朝堂上的汉人势力在这场政治风暴中遭受重创。
随着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燕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局势变得愈发紧张。街头巷尾流传着各种骇人听闻的传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李处温生前曾密谋联合常胜军统帅郭药师,企图在萧太后的支持下与宋朝结盟,将北辽疆域拱手让与宋廷。虽然李处温已被处决,但他倚重的军事支柱郭药师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在涿州,郭药师表面上保持沉默,内心却因局势变化而惶惶不安。与此同时,驻守易州的守将高凤敏锐地察觉到危机正在逼近。这位汉人将领深知,在契丹贵族主导的朝廷中,像他这样的汉臣随时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经过深思熟虑,高凤决定秘密派遣心腹与宋朝宣抚司取得联系,策划在九月二十日发动起义,准备以易州城内契丹人的鲜血作为投靠宋朝的投名状。
展开剩余68%宋朝宣抚使童贯接到密报后迅速做出反应,他命令大将刘光世于九月十七日给高凤送去密信,承诺将在约定之日派兵接应。然而当刘光世率军如期抵达易州时,却意外遭遇了来自牛栏寨的辽军巡逻部队。由于情报失误,刘光世误将这些辽军当作前来接应的友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突袭。就在两军交战之际,易州城内的汉人百姓误以为宋军主力已至,立即发动暴动,对城中的契丹人展开无差别屠杀。当刘光世被迫撤退后,高凤及其党羽才惊觉形势有变,只得仓皇关闭城门,困守孤城。
与此同时,从牛栏寨得胜归来的辽军听闻易州叛乱的消息后,误以为宋军的败退是诱敌深入的诡计,因此未敢追击,而是迅速撤回北方。当这些消息传回燕京时,关于郭药师即将降宋的谣言也随之甚嚣尘上。尽管这些传言缺乏确凿证据,但与易州叛乱的消息相互印证,使得燕京方面对郭药师的猜忌与日俱增,双方的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曾经对郭药师有知遇之恩的萧干为缓和紧张局势,决定亲自前往涿州安抚。然而这一举动非但未能化解矛盾,反而让涿州守军更加确信朝廷即将对他们不利。在生死存亡之际,郭药师与常胜军众将领经过秘密商议,最终决定倒戈降宋。九月二十三日,郭药师设下鸿门宴款待萧干,席间直言劝其一同投宋。老谋深算的萧干佯装震怒,痛斥郭药师忘恩负义,随后借故离席,连夜带着亲信逃离涿州。萧干能够全身而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郭药师念及旧情,有意放他一条生路。待萧干离去后,郭药师立即拘禁了监军萧余庆,率领涿州全城军民正式向宋朝投降。
消息传至燕京,萧太后闻听涿州、易州相继失守,顿时方寸大乱。这位临朝称制的太后意识到北辽政权已危如累卵,为延续国祚,她于九月二十七日紧急派出使节,同时向宋、金两国递上称臣的国书。九月二十九日,宋将杨可世与刘光世率部进驻易州,受到当地军民箪食壶浆的欢迎。十月初一,郭药师率领常胜军主力抵达易州,与刘延庆的大军胜利会师。为表彰郭药师的归顺之功,宣抚使童贯当场授予他恩州观察使的官职衔,并令其暂时驻守战略要地雄州,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彻底改变了北辽的政治格局,也为宋辽金三国之间的角力揭开了新的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正规配资公司-配资合作-股市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